地域精神是一個地方人們共同的文化內核、價值觀念和心理導向,離不開民俗文化的參與傳承、民俗活動的教化培育、民俗風情的客觀反映。邵陽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對于邵陽精神的提煉、建設、培育和塑造,具有深刻作用和影響。
一、邵陽民俗概述
邵陽因其歷史悠久、轄域較廣、民族眾多,產生了眾多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體可分為三大類:(一)物質類民俗。主要包括飲食、居住、服飾、生產、交通等若干小類。如飲食方面的做豬血丸子、喝油茶等;居住方面的回、苗、瑤族住宅等;服飾方面的苗、瑤服飾等;出行交通方面的侗族風雨橋、苗家“懶板凳”等。(二)精神類民俗。包括民間巫術、宗教信仰、民間禁忌、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邵陽巫術屬于梅山法術系統(tǒng),從中衍生出的禁忌、信仰等,構成了豐饒多姿的梅山文化。(三)社會類民俗。包括節(jié)日、歲時、禮儀等。邵陽獨特的節(jié)日民俗有隆回花瑤的討念拜節(jié)、討寮皈節(jié),綏寧的“四·八”姑娘節(jié)等。歲時民俗中最具特色的是城步苗民、新寧瑤民的十月豐收慶鼓堂。
二、邵陽民俗的文化內涵與特質
邵陽民俗傳承了邵陽的歷史文脈,綜合來看,主要體現(xiàn)為“敢闖敢拼、開放包容、崇善尚美、和樂博雅”:(一)敢闖敢拼。邵陽人敢闖敢拼,在從政、從軍、從商上都有不俗表現(xiàn)。這在民俗上體現(xiàn)得也很充分,一個典型的例子叫打牙祭。數(shù)百年前,邵陽商人往返武漢和邵陽之間做生意,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樁生意叫放毛板船。百十條毛板船一齊放航,在驚濤駭浪中直奔武漢而去,其間危險重重。開船之前商人們都要備好三牲大禮,到水府廟祭神,祭拜完后好好犒賞那些敢闖敢拼的船夫們,后來據(jù)此形成了打牙祭的習俗。(二)開放包容。在地理上邵陽屬于“沿海的內陸、內陸的沿海”,靠近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容易接受到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在歷史上邵陽是一座移民城市,又有經商傳統(tǒng)。在這樣一種城市環(huán)境下發(fā)育出來的邵陽民俗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典型的例子如寶慶竹刻,廣泛吸收了徽派、浙派、金陵派等流派的優(yōu)點,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竹簧。(三)崇善尚美。崇善是說邵陽人心地善良,重情重義;尚美是說邵陽人心靈手巧,有審美追求。歷史上,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都來過邵陽,留下了祭旗坡、卸甲坊等遺址和地名,而以張飛最得邵陽人民的喜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張飛敢于申張正義,懲惡揚善,人們把張飛當作善神來敬拜。(四)和樂博雅。邵陽作為一座有著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有一種雍容大度、和樂博雅的氣質和風格。其中最能體現(xiàn)和的民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雜以五谷雜糧,共煮一鍋,蘊含著“合聚八方、調和千靈”之意。邵陽縣布袋戲、武岡絲弦,花瑤“打蹈”、綏寧“四.八”姑娘節(jié)等,無不透著歡樂的旋律。
三、邵陽民俗對邵陽精神培育的作用與影響
邵陽民俗與邵陽精神具有很強的契合性,其在內涵、形式和功能上都對邵陽精神的塑造和培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一)內涵上的豐富作用。邵陽民俗是前人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產的、生活的各種需要形成的,為人們的生存、發(fā)展、安寧、健康等生活基本要求服務。培育邵陽精神應當凸顯民族文化傳承,吸取邵陽民俗中的精華部分,豐富完善城市精神的內涵。(二)形式上的借鑒作用。邵陽民俗與邵陽精神都具有地域群體性、歷史延續(xù)性、文化滲透性,形式上的可借鑒性極高。(三)功能上的鋪墊作用。邵陽精神不僅見諸史詩般壯闊的斗爭過程,更多地還表現(xiàn)在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之中,體現(xiàn)在市民日常行為細微之處,而這每個細節(jié)又成為市民素質和邵陽精神最直觀最真切的折射。邵陽精神的培育不能單靠少數(shù)文化精英的提煉和概括,更需要全體邵陽市民的積極參與、努力實踐。